尚愛仁(1929年9月-2019年10月),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同年考入原陜甘寧邊區(qū)米脂中學,1945年調綏德分區(qū)文工團工作。曾任綏德分區(qū)群眾劇團政治指導員,綏德分區(qū)文聯秘書,綏德縣文化科長、宣傳部部長。榆林地區(qū)藝校校長、文工團團長、文教局副局長、文化局局長,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省劇協副主席,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主席,陜西省歌舞劇院院長等。
在陜北綏德、榆林工作期間,尚愛仁同志大力組織領導挖掘、整理、改革發(fā)展了陜北民間藝術,并創(chuàng)建了榆林地區(qū)民間藝術團,藝術館、文管會等部門。發(fā)現了大量的民間文藝人才,培養(yǎng)了大批文藝干部,擴大了文藝隊伍,發(fā)展了文化事業(yè)。在陜西省歌舞劇院工作期間,他大膽試行了文藝體制改革,劇院先后被評為陜西省文藝改革先進集體、陜西省思想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他個人也被評為陜西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尚愛仁同志在從事藝術管理工作的同時,還進行曲藝、戲劇等文藝創(chuàng)作,被評為國家一級編劇。
尚愛仁同志的一生是為黨的文藝事業(yè)奮斗的一生,他以自己的行為踐行了一位老黨員、老革命對黨的忠誠。
我們特地編發(fā)一組文章,以示對他的懷念。
為黨的文藝事業(yè)奉獻一生
我參加革命五十多年,主要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同時一直堅持文藝創(chuàng)作。先后寫了大、小劇本十多個,長、短書詞三十多篇,文藝評論、雜談及回憶錄八十多篇。以上作品有的已出版發(fā)行,有的分別在多種報刊上發(fā)表。遺憾的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間,創(chuàng)作的劇本《除夕之夜》《牲畜訴苦》《四老漢》《飲水站》及書詞《新女婿》《借尸還魂記》等,我比較滿意的十多個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強行拿走,再也無法回歸。因此,這本“作品選”中未能收集進去。
這次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文化大革命”后創(chuàng)作的。書中收進去的“文革”前寫的書詞《王貴與李香香》《五子葬父》,是延安曲藝館韓應蓮同志提供的藝人們傳唱的手抄本。《半斤糖》《歌唱大理河橋》等作品,是綏德子洲圖書館的周鳳飛同志,從五六十年代的《大眾報》上查找出來的。這里我要特別對以上幾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雖然被無理批斗近百次、無故毆打十多次,現在時過四十余年,早已淡忘了當時的痛苦,就是在當時,我也能夠想得開、頂得住。因為我親眼看到許多同志的遭遇更慘;有的被打致殘,有的被活活打死,相比之下,我算是幸運者。唯作品遺失,使我十分痛心,因為它無法彌補。
我知道,書中有些作品比較粗糙。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出版呢?一來是為了總結六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成果,給同志們、朋友們及子孫后代留個紀念。二來從這些五花八門的零碎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來,我這輩子,為宣傳黨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寫過一些東西,盡管質量不高,當時確實還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仡^看,作為一個老黨員,能盡力為黨和人民做一些宣傳工作,感到十分自豪。
我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國家一級編劇,而是一個比較合格的藝術管理干部。幾十年來為貫徹黨的文藝路線,辦好劇團、劇院,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文藝人才,進行文藝改革,繼續(xù)和發(fā)展陜北民間藝術……奉獻了一切,也取得了應有的成果?;仡^看,感到欣慰。
我年青時,下鄉(xiāng)登臺唱過戲,進城上街說過書,不僅能演現代戲,而且還唱古裝劇。會唱山西梆子、陜北道情,陜北二人臺,陜北碗碗腔……會拉板胡、吹笛子、彈三弦、吹嗩吶……樣樣都能來幾下,樣樣都不是很精通。有人說:“藝多不扶人”,有人說:“藝多不虧人”。對我這樣一個藝術管理干部來說,我深感還是“藝多不虧人”。因為能與演員們同臺演戲,與樂隊同臺演奏、與民間藝人一起吹拉彈唱,這樣就與群眾的關系密切了,感情融洽了,領導和組織工作就好做了。
正因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藝術管理工作中去了,所以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文藝理論,閱讀名人名著,更不可能長期深入生活,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幾十年來,雖然一直在不停地寫東西,但大部分是搞突擊,趕任務,寫的倒不少,能拿出手的好作品不多,對此我后悔莫及。記得,一九八五年調離榆林時,在一次歡送座談會上,我講了上述觀點。李煥政同志(當時任榆林地委文教書記)卻說:“你怎么能說沒有好作品呢?榆林民藝團、地區(qū)藝術館、地區(qū)劇院、地區(qū)文聯,這些單位都是你親手創(chuàng)建的,這就是你的很成功的作品?!蔽衣犃撕苁芄奈韬徒逃?,從此,更堅定了我搞好藝術管理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現在我雖年過八旬,依然頭腦清醒,還想繼續(xù)寫作。歌頌我們的共產黨,歌頌我們的新生活。
總之,要為黨的文藝事業(yè)奉獻一生。
尚愛仁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