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的一天,負責上海知青工作的大隊干部李傳香,通知我去了周崗小學任教。在周崗小學,我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
回憶那段青春,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周崗小學,地處安徽壽縣雙廟鄉(xiāng)南端的丘陵地塊上,是一所民辦鄉(xiāng)村學校。學校僅有兩棟校舍,一南一北。南棟,曾是李氏宗族的祠堂,因當年學校開辦缺乏校舍,李氏宗族為讓大眾子弟受益,自愿捐祠興學。北棟,是用土坯代磚砌成的茅屋。校門朝東。四周圍筑著約有二米來高的山墻。中間是一塊長方形的空場,那是個不大的校園。
學校的教室十分簡陋。學校沒有城里學校那樣的課桌椅。農民用曬干了的玉米秸附上幾根木條,再用土泥砌平,做成桌面,桌的兩腳用土坯支撐,即為課桌。那椅子,則是學生各自從家中帶來的小板凳,高低不一,自帶自坐,常年留在教室。至于黑板,那是被固定在墻上的水泥黑板……
學校的條件雖然差,教室也緊張,可我到校的第一天,同校的老師們卻為我騰出了一間十二平米的小屋,作為我的寢室,幾位高年級的學生和老師早早為我打掃了房間;準備了開水;擱好了一張新的木床……讓我感受到師生們濃濃的友善和熱情。
到校第一天的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著。我想,我剛二十,正是青春年華,從今往后,我要跟孩子們整天打交道,這祠堂的學校將伴隨我朝朝暮暮,未來的教學生活將會怎樣?
學校的生源大都為當?shù)氐霓r家子女,偶有支內和城里下放家屬的子女。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而我第一年卻偏偏遇上了這樣的班級,兩頭尖的學生。我生平第一次教語文,沒有經驗。為了摸清底細,有的放矢,讓后進學生趕上來,我作了測試。結果,測試卷的情況令我擔憂。我決定從課堂紀律抓起,從學生聽課思想集中入手。有次,我在朗讀課文時,發(fā)現(xiàn)下面竟有一位學生把書攤在桌上,卻在桌下偷窺一本漫畫小書,我盯了他一眼,他卻把頭換個方面扭了過去,我當下將它沒收了。為了不影響課堂的教學氣氛,我繼續(xù)講課。事后,我請該學生來辦公室,他感到委曲,原因是他是從南京市下放過來的,這一課他之前在南京已上過。我知情后對他說,“你是班干部,上課看其他無關的書,這可不像你!”談話中,我沒有一句訓斥,卻頓刻見他低著頭,眼里已溢滿淚水。這件事,令我震驚,原來,學生都有自尊心,“這可不像你!”沖撞了學生的反省,學生已從婉轉的批評聲中知錯了……之后,我每每上課,學生們個個全神貫注;凡遇討論回答的,踴躍舉手發(fā)言;學習的氣氛日趨濃烈,整體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奇怪的是,我的職業(yè)語“這可不像你!”在學校傳開了。個別調皮不怕打架的學生,都在我這樣一句話下“怕”了;個別有惰性的學生,作業(yè)也按時交了,必背的詩詞或課文也乖乖地背了……
一年后,學校把五年級畢業(yè)班的語文交給了我。當時,我思想上有過壓力。我想,周崗小學來自于李氏宗族的捐祠興學,鄉(xiāng)下農民多少雙期望的眼睛看著我們,且我校的老師們在常年經費匱乏中默默耕耘,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更何況這個年級是代表學校送出去的學生,關系到學校的整體名聲,我豈能有絲毫松懈?壓力變動力。我在幾經推辭不下的情況下,惟生一個念頭:上好45分鐘的每一堂課,抓好畢業(yè)班學生的語文教學質量,為學校爭光,為學生付出!無愧于一位知青教師的天責和良知,以青春報答父老鄉(xiāng)親的厚愛。
為了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單單一篇課文的備課,我往往要花上好幾個晚上的時間,參閱大量的教學資料,準備好幾套備課卷子。油燈滅了,我添上了煤油,繼續(xù)寫著。夜晚,餓了,我拿出了壓縮餅干充充饑。春夏季節(jié),農村蚊子成群,我點上蚊香,忍著疼癢,繼續(xù)伏案備課……我覺得,備課的過程是自己熟悉課文深入課文的過程,更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抓好語文教學質量的前提。即便條件再苦時間再晚,也是我做教師的神圣天責。
語文的備課,從教學目的、教學步驟、課時安排、閱讀要求、重點疑難講解、作業(yè)布置等諸多方面必須一一以書面形式編寫在教學備課計劃的頁面里。我是知青教師,剛來那年,學校沒有特別的要求,可良知告訴我,除非你不來,站在講臺上,即來之,則做之,數(shù)年如一,我的備課一冊不少,一課不漏。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年教師間敬業(yè)執(zhí)教的氛圍深深感染著、影響著、推動著我。尤其,朱傳芝老師文底功厚,教學有方,熱心傳授,給了年輕的我不少指點,至今我難以忘卻。
寫作,對學生來講是語文課中最感棘手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豐富知識面,我決定寫信給上海的母親。母親有求必應,屢屢從上海為我寄來不少書籍。有《少年文藝》、《建國以來少兒優(yōu)秀作文選》、《新華詞典》等。我從學校到鄉(xiāng)郵電所鄰取書刊,來回要走二十里路,逢上星期天,是最佳的日子,那時的我,腿力邁得是那般的輕快。不僅如此,假期里我還曾去合肥市新華書店,尋覓與教學相適應的一些課外輔導書。這些書,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開啟了學生們寫作的靈感與技巧,也促成了教學相長。
曾記得,我有次在給五年級的學生批改命題作文《我的理想》時,學生們思維敏捷,憧憬開闊,意境高遠,圍繞各自的理想,當科學家的、當建筑師的、當醫(yī)師的,理想競相紛呈,綻放出農家孩子對未來人生的理想追求。在批改中,我感受到學生們正在向作文另一個高點起跑,尤感欣慰。而我意外看到有這樣一位學生能聯(lián)系現(xiàn)狀獨辟蹊徑,文中大意如下:……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礦工。我要把深井下沉睡千年的原煤源源不斷的開采出來,讓家家戶戶不再為青黃不接的柴火而發(fā)愁;讓火車奔跑;讓輪船鳴笛;讓汽車奔馳;讓整個世界充滿生機……我更要通過采掘,讓我的理想插上翅膀,飛越山崗,越過河川,把烏黑發(fā)亮的原煤運往四面八方,送往我的家鄉(xiāng)……全文沒有刻意的包裝,也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但字里行間,卻道出了其真實的理想盼望。雖然,文章有其局限,但當年農民的燃料問題卻能從一個只有十一歲的五年級的學生筆下披露,讓我感受到中國農民尚存于的無奈,學生的真情實感流露紙上,我好喜悅。我給這位學生的評語是:“你的理想是當一名礦工,很好嘛!雖然理想平凡,但真切感人。你的理想讓我看到了農村斷柴缺燒的困惑,因你的文字已告訴我。望你為理想的實現(xiàn)而努力學習……”為了鼓勵這位學生,我決定給他一個“5”分(滿分)。
到了作文評講的那節(jié)課,我在班上將幾篇范文作了講評,并要求學生在有感生活的語言下,寫獨特的自我,不要人云我云,千人一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上語文課,我嚴格要求學生集中思想聽課,而每逢體育課,我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學校惟有不大的院子,沒有大的操場,也沒有籃球場和沙坑,很多體育項目難以開展。我只能因地制宜,領著學生走出校園,在北棟校舍的一處空曠場地訓練田徑60米或100米短跑,訓練400米團體接力;訓練擲球,或操練最普及的少兒體操,或踢踢足球……每階段,我還將學生的個人體育測試成績記錄在冊,鼓勵學生向體能的各個項目標準沖刺。到了冬季,我見有的學生手上生起了凍瘡,我就教他們學跳短繩、長繩,打打羽毛球,做做熱身活動。夏天放學后,幾位男生還跟著我去河邊學游泳,學生說:“翁老師,耍水皮耍得真好!”(“耍水皮”指游泳)。
在校期間,我曾把歡樂帶給了孩子們。
我六歲始學舞蹈。七歲師從于上海歌舞劇院的孫鞠娟老師,并在少年宮的紅領巾藝術團男生舞蹈隊練舞。我來周崗小學后,看到學生在學習之余幾乎很少有藝術興趣的活動空間,便萌發(fā)了教他們簡單的少兒舞蹈的想法。
我記得,當年我教的第一個入門少兒舞蹈是《火車向著韶山跑》,我也記得,此歌舞由陳秋生作曲,薄蘭谷、程金元作詞,由孫鞠娟老師編舞。這個少兒舞,要求整齊歡快,充滿喜悅幸福之感。而從人選的調整到排練,足足花了三周的業(yè)余時間,(因為初學,沒有基礎)。從服裝到化妝、從彩排到演出,得到了在校所有老師的支持與幫助。公演的那天,心靈手巧的朱傳芝老師和我在房間里忙碌著為12位男女生化妝,并為他們不同民族的頭帽用環(huán)形針和發(fā)夾扣牢?!靶⊙輪T”化妝后照著鏡子,個個哈哈大笑……前奏的音樂聲響起,演出開始了!舞臺上,只見那頭戴火車頭帽的女生列于最首,后面則一個跟一個,右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左手揮動紅手帕,繞臺轉一圈,動作似前進的車輪。當臺中成一橫排時,和著歌詞的節(jié)拍,藏族大爺上前側身彈琴;新疆姐姐腳下三步一抬,同時五位手繞外,起舞后左右扭脖;那剽悍英武的蒙古族叔叔抖動肩膀,擺弄高歌的舞姿造型;和著跳躍輕松的節(jié)奏,火車轟隆隆地奔向韶山……一時間,臺下轟動了!誰能想到,誰能料到?!如今的周崗小學飛出了“金鳳凰”,這十二名小演員載歌載舞,舞姿整齊利落,優(yōu)美歡快,那掌聲更是經久不息……
作為鄉(xiāng)村的一位語文教師,我主教語文,兼上體育課及藝術培訓。那些日子,我把青春年華獻給丘陵上的孩子們,也在教學中與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我萬萬沒有想到,壽縣雙廟鄉(xiāng)政府(當年稱公社革委會)卻給了我莫大的精神鼓勵,授予我一九七三年度先進教育工作者的殊榮。此證書,不光是個人的,更是學校集體的榮譽,為此,我珍藏已有四十多載。
獎狀照片
時過境遷,當年的周崗小學,如今更名為楊公小學。
時序流轉,可我仍依戀我的母校,依戀著那段青春年華。2016年,我第三次重返我當年執(zhí)教過的母校,重溫惜別四十年的師生情,依舊擁有青春般的摯愛。
如今,一個經歷了甲子歷程的我,回憶那段青春,如同回到昨天,思緒萬千,寄情遙遠,周崗,我會再來……
?。ù松⑽脑瓌?chuàng)于2016年11月)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