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六一”兒童節(jié)還有一周時間,影片預售情況漸趨明朗,目前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動畫大師宮崎駿執(zhí)導的經(jīng)典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和《哆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xiāng)》??v觀2023年電影市場,包括日本、印度、泰國、法國、德國等非好萊塢電影的成績一直非常亮眼。從今年開年到目前為止,日本動畫片《鈴芽之旅》以超過8億元的成績排在引進片票房榜首,超過《阿凡達:水之道》;電影版《灌籃高手》也斬獲6.43億元票房,位列引進片票房第三位。這些電影不同于以往的引進“大片”,沒有“全明星陣容”、大制作的視覺奇觀,也沒有“同步上映”的新鮮感,那是什么讓它們贏得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答案是“貼近情感的表達”。
一部電影能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一定是能被觀眾普遍接受的。在2023年電影市場“復蘇”,人們的情感也期待“復蘇”的時候,電影越貼近觀眾內心情感的表達,就越容易被認可。如今年目前的引進片票房冠軍——新海誠“災難三部曲”終章《鈴芽之旅》,影片中展現(xiàn)了風景和文化,也探討了人與自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與死等主題。好萊塢類型片中,災難電影曾經(jīng)是百試不爽的票房靈藥,世界末日山崩地裂的視覺效果,孤膽英雄拯救人類的故事,都是大家司空見慣的套路。但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卻完全不同:《你的名字》試圖改變?yōu)碾y;《天氣之子》選擇接受災難;《鈴芽之旅》則直面地震災害的創(chuàng)傷,鼓勵大家走出廢墟。這三部電影也可以說是從“拯救生命”到“救贖心靈”的三部曲。
引人深思的電影《天空之城》1986年上映,距今已有37年時間;《名偵探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首次上映在2002年,距此番重映已過去21年;《印式英語》則誕生于2012年,首映距今已經(jīng)超過11年……在新片大片為電影市場主流的當下,引進片的重映、復映屢屢成功,甚至能收獲比首映時更高的票房、更好的口碑,秘訣絕不只是讓觀眾“為情懷買單”。多年過去,許多觀眾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和對人生思考的加深,再看自己曾經(jīng)喜愛的作品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這部作品是拍給大人看的”?;仡^想想,這些電影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兼顧了各年齡段觀眾的需求。十幾年、幾十年過去了,長大了的觀眾在影片重映時所獲得的感悟往往與當年不同,這也是讓觀眾愿意為“老電影”買單的決定性因素。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