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尊道彌遠、藝海奪天工。淺談張道壽陶塑藝術及書畫藝術----- 王紅莉撰文
欣賞張道壽的畫作,欣賞他(陶塑)藝術,解讀他的(甲骨文)、(行草)書法、品讀他的寫意人物畫風如春風拂面。
欣賞張道壽作品的同時,也在品人、品俢養(yǎng)、品作為。中國陶塑藝術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陶塑藝術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中國陶塑藝術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歷程,具有東方藝術的情韻風格,它是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和標志。通過陶塑可了解中國歷代陶塑藝術鮮明的民族風格、藝術特色、表現手法,以及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形式。
張道壽的陶塑藝術,多以傳統(tǒng)陶器上的文字符號與外在形態(tài)為造型基礎。作品中吸取傳統(tǒng)與現代造型藝術相結合的觀念,融古今而不泥,其陶藝人物創(chuàng)作,能工善意,使作品具豪放優(yōu)雅、雋永傳神,張道壽是陶塑藝術特色的拓新者,繼承傳統(tǒng)的陶塑技法,有效地將書畫、篆刻、浮雕融合陶塑藝術中,他創(chuàng)作的“達摩”、“羅漢”、“賬房先生”達到傳神寫照,栩栩如生。他用書畫之風格去除了陶塑的匠氣,帶給了作品一種全新內涵。
“畫為心象,詩為心畫”是要把創(chuàng)作理念與情感傾注在作品的形態(tài)上。作品在一定空間的形態(tài)、質感、肌理、色澤與視覺效果,真實反映創(chuàng)作特點和審美傾向。在創(chuàng)作“達摩”、“羅漢”、“賬房先生”時匠心獨運,其作品也被張道壽先生雕琢得生動傳神。作品既采用了陶塑的傳統(tǒng)表現手法,又吸取了中國水墨畫“兼工帶意”和現代結構形式表達闡述。人物造型夸張、神威外露,配以書法詩詞以達到心靈相應、和諧共處的心境,加之蒼勁的書法,更令作品耐人尋味。使書畫與陶塑藝術融為一體,更令作品耐人尋味,令人觀而嘆之。
張道壽作品豐富多樣,一款款作品精妙絕倫、詣意精湛。他多年孜孜耕耘,形成了獨特風格的造型藝術。把傳統(tǒng)題材塑造得更具生活氣息,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同時,他大膽借鑒了漢代的團塊結構和西洋的塊面結合手法,把傳統(tǒng)陶藝品塑出氣勢磅礴。同時也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奇葩。
張道壽于一九九〇年獨自創(chuàng)辦“青石陶居”,在藝術創(chuàng)作有過困惑也有過迷茫。他以悟道終于走出自我,他二十多年來對藝術創(chuàng)作與追求孜孜不倦,矻矻以求,吐故納新,吸納百家之長。使作品具有典雅樸拙、渾厚凝重、剛健豪放、生動傳神、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等特色和藝術風格。
張道壽陶塑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意設計與發(fā)展,得益他恩師劉煥章造型藝術上的啟發(fā)和指導。受到傳統(tǒng)陶塑藝術的薰陶,因此,對中國的陶塑藝朮有著不解情緣。張道壽陶塑造型藝術取之恩師脈系。吸取精華,學而用之回報社會。劉煥章老師根據他個人藝術愛好取向與特長,給予量體定位創(chuàng)作技藝與手法,傳授陶塑以雕塑造型技藝的表現形式。結合陶塑造型和泥塑與雕塑間本質共性,藝術語言與外在形態(tài)相類共聚的特征,從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定格陶塑造型藝術。
張道壽的陶塑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分為圓雕、浮雕兩類,以其多維立體造型的陶塑形式,結合現代雕塑來區(qū)別于其它藝術門類,形成獨特藝術風格。他啟迪構思靈感匯入創(chuàng)意設計,用外在形態(tài)達到造型藝術夲質。陶塑造型的外在形態(tài),帶有傳統(tǒng)韻味因勢造型,因才施藝收到極美效果。扎根傳統(tǒng)元素,不少作品融合西方雕塑藝術,洋為中用實施深層次的藝術加工處理,轉換為象形的造型藝術。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是富有魅力的民間藝術風格。陶塑創(chuàng)作的造型給人以超凡脫俗,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作者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文化等、用多維視覺形態(tài)在他藝術作品形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集聚出賦有哲理特征的藝術感染力,使他的陶塑作品媲美生輝,源遠流長。
張道壽十分重視形體功能的造型設計,作品精湛富有生命張力,他注重造型藝朮與書畫同源的有機結合。他的創(chuàng)意視野與時俱進,追求藝術和時代精神并列,廣泛獵入繪畫、書法、浮雕、鐫刻、雕塑、等視覺藝術上的取相,這些藝術之美的創(chuàng)作技法,在瞬息凝眸中產生靈動。在細品寫實或寫意時,或沉思,或驚訝,或贊嘆,或抽象,或夸張,尤其是陶塑呈現泥雕、石雕、木雕形態(tài),作品簡練、樸實、單純明快,作品骨子里透著包容并蓄、彰顯融匯中西,令人為之驚嘆、震撼。
張道壽的書法創(chuàng)作得益于我國著名書法家熊基權先生、張道壽的行草融合多種風格 行筆剛勁清秀,浸墨中骨力內斂,古樸典雅而氣運貫通,作品字行間雄秀流暢,氣勢豪放,灑脫飄逸,盡顯剛柔相濟。
張道壽的甲骨書法作品,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其作品融入陰陽、黑白、大自然形象的變化,遵循了大自然的變化法則。有種造型美感,創(chuàng)意設計具有前瞻性,符合現代造型藝術,是傳統(tǒng)的傳承與現代的創(chuàng)新,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感,具有一定人文思想內涵和較完美的造型藝術表現力。
張道壽的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更有獨到感染力,具有獨特的書寫模式,以現代筆、墨、紙為載體展示中國殷商流傳之書跡。演示契刻于龜甲獸骨之上的精美契文,作品象形樸拙與毛筆的中鋒遒勁、側鋒姿媚均衡少圓,遒與媚不失字體原始個性??偨Y出了刀筆韻味結于筆、墨、紙書寫境界的心得體會,展現出作品筆風雄豪婉麗,布陣張弛有度,筆調勁挺起伏,彰顯變幻節(jié)奏和用墨張收相濟的無窮魅力。使甲骨文書法散發(fā)出一種醉人的恒久古香。書畫創(chuàng)作以瀟灑飄逸、渾厚穩(wěn)重,筆墨黑白、干濕濃重、蒼勁有力、運筆線條流暢等技法,痛快淋漓地彰顯了中國書法之美,堪稱書法精品。
繪畫得益著名畫家詩人王紅莉先生。張道壽的寫意花鳥畫,播布研精,落落珠玉,鋒纖往來,筆墨疏密相附。無色而具畫蘭的優(yōu)雅,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他筆下寫意花鳥畫之作,用書法線、點、浸墨組合繪畫,著色溶和入透視光度?;ǘ鋭側嵯酀巫尞嬚故境鲶{貴之的美。葉色布局筆墨恰到質感之效果,枝桿穿插有序,疏密撘配遠近相須,線條筆畫形態(tài)處處可尋到書法功力,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空間布局構成優(yōu)美的章法,使畫面結構變化及其微妙。張道壽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精神風度和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和審美的追求,具有氣勢豪放和強烈的藝術色彩。
張道壽的諸多作品是他厚積薄發(fā)的結晶,他始終在不同的造型藝術空間探索,他的造型藝術類別豐富多彩,厚實的文化底蘊終於讓張道壽打下陶塑藝術根基,他在藝海創(chuàng)作中巧奪天工,也是張道壽二十多年勤奮耕耘的結果。常言到有春花會有秋實。在欣賞其藝術價值同時,他淡定低調的做人品格,更彰出豐厚的文化內涵。欣賞他作品是富有魅力的藝術致美。欣賞張道壽的陶塑藝術、欣賞他的甲骨文書法、欣賞他的繪畫藝術、是心靈美的享受,如清風拂靣令人心廣神怡。
張道壽是一匹駿馬,他壯志豪情,在藝術大道上奔騰萬里,獲取更多藝術涵養(yǎng)! 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作者王紅莉;
詿:王紅莉,專業(yè)美朮評論家、髙級策劃師、國禮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院常務院長、中國女畫家協會理亊、中國散文家協會副會長、王紅莉藝術研究院院長、臺灣世界報藝術總監(jiān)、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日本岡山市教育委員會特聘教授、藝術聚焦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