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欧美亚洲国产日韩制服一区|无国产精品视频白浆浪潮|青青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京韻大鼓

2018-3-5 15:06  |  作者:沈彤  |  來源:上海文藝網(wǎng)


  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發(fā)展,逐步于清末形成。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說唱中、長篇大書為主,兼唱一些短段。梅蘭芳在《談鼓王劉寶全的藝術創(chuàng)造》一文中記載:“劉寶全說‘怯大鼓’是從直隸河間府傳出來的,起初是鄉(xiāng)村里種莊稼歇息的時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樣隨口唱著玩,漸漸受人歡迎,就有人到城里來作場?!?/div>
  
  木板大鼓的唱腔為板腔體,伴奏樂器只是鼓和板,進了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藝人們走街串巷過著“打鼓彈弦走街坊”的賣藝生活,被稱為“逛街兒”的江湖調或怯大鼓。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在長期演唱中將有板沒眼的木板大鼓,發(fā)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他曾命名為“京氣大鼓”,但沒有流傳開,人們仍然稱他演唱的為怯大鼓。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住在北京石頭胡同的藝人胡金堂(胡十),為提高怯大鼓鼓詞的質量,適應城市聽眾的需要,開始移植子弟書詞《長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
  
  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氣呵成,被譽為“一條線”,聲名漸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罵城》、《高懷德別女》等。與胡同時享名的還有擅唱《三國》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賣藝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書詞如《單刀會》、《戰(zhàn)長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氣足,嗓子又沖又亮,最擅長唱武段子。后來,他們去天津行藝,和當?shù)氐念克嚾怂斡窭?宋五)一起,被譽為胡、宋、霍三家,統(tǒng)稱怯大鼓。之后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自清末起就被譽為“鼓界大王”的劉寶全。
  
  1884年起,劉寶全往返于京津之間,先后拜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等人為師,并曾為胡金堂、霍明亮擔任三弦伴奏,二十歲以后正式演唱怯大鼓,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對怯大鼓進行了革新。一是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豐富了唱腔;三是借鑒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弦伴奏結合唱腔托腔保調嚴謹自如,宣統(tǒng)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聯(lián)璧合的伴奏小樂隊。在文人莊蔭棠等人的幫助下,他還改編、整理了一些新曲目。劉寶全把怯大鼓的唱詞、音樂、表演綜合為一體,使“詞為根、腔為本、表演為枝葉”。與劉寶全并起的京韻名家還有白云鵬和張筱軒。白云鵬青年時在農(nóng)村演唱竹板書,后改學大鼓,光緒二十六年(1900)來北京金樂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風格樸素自然見長。張筱軒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時調小曲,后來拜朱德慶為師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時雖曲調較原始純樸,但京音純正、咬字清晰、剛勁渾厚,具有一氣呵成的特色。劉、白、張成為民國初年京韻大鼓最早期的三個流派。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叫過很多名稱:在北京曾稱“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文明大鼓”、“平韻大鼓”,在天津曾稱“衛(wèi)調”、“衛(wèi)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民國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后,遂正式統(tǒng)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襯字及垛句。每篇唱詞約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為準,一個唱段大都一韻到底。京韻大鼓的唱腔,經(jīng)過劉寶全和弦?guī)燀n永祿、白鳳巖、韓德福等人的革新創(chuàng)造而豐富多彩?;境话ā猜濉澈汀簿o慢板〕。京韻大鼓是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韻白(包括在板眼節(jié)奏之內的韻白和沒有板眼節(jié)奏的韻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要半說半唱,與唱腔自然銜接。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jié)奏;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
  
  民初,專門教唱京韻大鼓的名教師王文瑞等培養(yǎng)了一批女演員,民國三年(1914)后,北京天橋建立有女演員演唱大鼓的書館,又名落(1ào)子館。民國五年(1916)后發(fā)展有環(huán)翠軒、藕香榭、振華園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員(當時稱鼓姬)有馮鳳喜、于瑞鳳、良小樓、白銀寶、何金桂等。她們演唱的曲目有一部分如《包公夸?!?、《玉堂春》等,和劉寶全、白云鵬、張筱軒的曲目不同。文人易實甫所寫的《天橋曲》中有“自見天橋馮鳳喜,不辭日日走天橋”的詩句。三十年代后在天橋德意軒、西城桃李園演唱的有李蘭舫、吳大平、汪淑貞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北京培養(yǎng)成長的女演員小黑姑娘、小嵐云、小映霞、閻秋霞等紛紛去天津演出,有的成名后在當?shù)芈鋺簟?/div>
  
  劉寶全的學生白鳳鳴,早期師承劉寶全的唱法。其長兄白鳳巖曾任劉寶全的弦?guī)?,他根?jù)白鳳鳴嗓音較寬、較低的特點,吸收借鑒了白云鵬的演唱藝術,與白鳳鳴于二十年代末共同創(chuàng)造了蒼涼悲壯“凡字腔”見長的“少白派”,并對后來天津“駱派”(駱玉笙)的形成產(chǎn)生了影響。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響,白云鵬等人曾演唱過《大勸國民》、《燈下勸夫》等新曲目。與此同時,旗籍票友張云舫曾將京韻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點是:編寫了新曲詞,多屬詼諧幽默的題材;唱腔高低多變、滑稽可笑;擊鼓法加上了忽輕忽重不時畫圈的夸張動作。后被稱為“滑稽大鼓”,成為京韻大韻的一個支派。演員有富少舫、崔子明、葉德霖、杜玉衡等,經(jīng)常演唱《蔣干盜書》、《劉二姐拴娃娃》、《呂蒙正趕齋》等滑稽曲目。
  
  京韻大鼓曲目基本屬短篇唱段,傳統(tǒng)曲目有繼承于木板大鼓的《單刀會》、《戰(zhàn)長沙》、《博望坡》等數(shù)十段,有由劉寶全、莊蔭棠、白云鵬等人根據(jù)子弟書作品整理的《刺湯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還有一些寫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風雨歸舟》、《八愛》等。經(jīng)常演唱的只有三十多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等專業(yè)曲藝表演團體,先后在京韻大鼓推陳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第一個在唱詞、唱腔、表演上進行革新的曲目是孫書筠演唱的《黃繼光》,其中插入的配樂朗誦等獲得了成功,短期內推廣到京津兩地,并灌制唱片向全國發(fā)行。緊接著又產(chǎn)生了一批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優(yōu)秀曲目,有《羅盛教》、《黨的好女兒徐學惠》、《海上漁歌》、《黨的好女兒向秀麗》、《激浪丹心》、《韓英見娘》和新編歷史題材作品《野豬林》、《桃花莊》、《英臺哭墳》等。演員孫書筠、良小樓和弦?guī)煱坐P巖、韓德福等都參加了整舊創(chuàng)新的藝術實踐。演出形式也由一人擊節(jié)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雙唱形式。這一時期除一批老演員如良小樓、孫書筠、馬書麟、新嵐云登臺演出之外,還培養(yǎng)了一批中青年演員如馬靜宜、孟昭宜、莫岐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有種玉杰、王玉蘭等接班人。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wǎng)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wǎng)微信

上海文藝網(wǎng)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wǎng)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lián)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wǎng)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wǎng)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絡法制和法規(guī)、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