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曉武
我國傳統(tǒng)的地理文化有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將山川名之以某歷史名人,借此而深化其精神內(nèi)蘊。這種命名絕非一時興起隨意為之,而是在觀物睹人之后的深思熟慮,顯然帶有更大的目的性,有更準確的定位。往往知其名而曉其容。
比如以老子而命名的山,在中國大地就很多,但我想,這些山無論其影響如何,大小怎樣,但它們大致都是崇峻高拔的。至少也是清幽回環(huán),風冽泉香的。因為一提起老子,每個中國人的印象中都會浮現(xiàn)出那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隱君子形象。儲光羲有“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的句子,可見,“自隱無名為務”者是在人間之外的,他們儼然是俗世偶然之客,神清骨正。而在俗人來看,足以養(yǎng)育他們松形鶴容的只能是云氣氤氳,仙霧繚繞的高山險峰。老子當然不能例外。
《史記》有言,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期修道而養(yǎng)壽也。我們姑且不追究這段名人信息的準確與否,因為久遠的歷史和匱乏的史料會幻化成層層煙瘴將悠悠事實彌漫得更加撲朔迷離。但結合其“隱君子”的身份我們將其想象成仙風道骨須眉交白飄然往還的形象還是可信的。這樣一個超凡脫俗的人物,自然是御風凌云,飄忽不定,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山名之“老君山”就不足為怪了。
二
武山境內(nèi)的老君山就是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演繹。
然而,我卻久久未曾涉足這個據(jù)傳是老子修道的風景勝地。有過幾次偶遇,都是與之擦肩而過,然而在匆匆一瞥里,還是被它崔巍入云的身影和煙嵐彌漫的幻境深深打動。所以就在內(nèi)心蘊蓄著一次近乎朝圣般虔敬的造訪。
春天過去了,夏天也過去了。當蕭颯高遠的秋天款款而來時,我終于想去走進它了,走進紫煙深林的古典,走進疊嶂蒼蒼的深邃,最后走進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機。
在我看來,春天過于單薄,夏天過于熾烈,只有秋天才能用渾厚與蒼勁在閱盡蒼茫之后的深刻目光里鉤沉那份淡然而篤定的徹悟。所以,如果老子真的來過此地,那一定是在秋天,而且是一個“暮云收盡溢清寒”的深秋,風流谷壑,煙淡蒼穹,萬木瀟瀟,紅葉蝶舞,也就是在這樣紅衰翠減的季節(jié),讓那個怡悅隱者于白云變幻里嗷嘯出“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的感嘆。
那天也真是一個好天氣,風輕云淡,斜暉脈脈。我們驅車到山腳下時是下午三點多了。許多的游人已旋踵而返,所以我們依然高昂的游興怎么也多了一份另類的感覺。
我說過,我的內(nèi)心久蓄著某種虔敬,所以一下車,當一座骨感嶙峋的峻峰傲然聳立于面前時,我倒顯得十分平靜。那種平靜,是在許多次精神的膜拜之后醞釀出的真實感動,是一次次邂逅胸膽開張恣意狂呼后的聚精凝神。那刻的平靜之下,澎湃的或許是一顆急劇加速的心靈。
接著我就注意到了蒼蒼崖嶂前矗立著的四柱三間式的牌坊。古典的造型在深秋的蕭索里將一座名山的身世陶鑄得迷離而深遠。穿過牌坊,我看到中間寫著的四個大字“寧遠屏障”,沒看清書者為誰,但從遒勁力道的筆痕里可以想見使翰弄墨者絕非等閑之輩。
“寧遠屏障”,這是多么大氣而又充滿蒼涼感的稱呼,簡單的四字背后,是“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雄渾,有著遠隔狼煙屏藩小城的凜然之氣。在武山這個三國古戰(zhàn)場杳然冥想,那種“屏障”的歷史感就更加具體而真實了。
《武山縣志》載:老君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南五華里處,是西秦嶺山系太皇山脈蜿蜒至武山縣城南面的主峰。海拔2385.9米。自古有“君山獨秀,俯瞰渭水”的美譽。這段文字雖然很短,應該說很難涵蓋老君山深層的神韻,但從科學的角度對“寧遠屏障”進行了詮釋,恰當準確,更多的當然是情感上的認同。
三
穿過牌坊,就是一片幽幽深林。沒有多少參天大樹,多是些旁逸斜出的雜樹。一條陡峭而曲折的羊場小路就消失在林子里。時至暮秋,樹葉染赤,這樣的暖色調怎么也推遲了一個季節(jié)的凄涼之感,延緩了一顆心靈面對“無邊落木蕭蕭下”時產(chǎn)生的悲愁情緒。
在密集的樹林里弓腰攀行自有返璞歸真的意趣。偶爾從遠處傳來的嬉笑聲和唱歌的聲音更是將這種意趣推向極致??磥?,每一個走出世俗生活而融入山林的人都會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那份激動。
這樣逶迤蛇行半小時左右就來到陡然而起的山峰前。高懸欲墜的山峰真的讓人心驚,仿佛一聲不經(jīng)意的大吼就會讓那些突兀的石頭滾落下來。那些俯瞰蒼茫的樹在險絕的地方演繹著生命的灑脫與率性,處在絕地卻悠閑自然,這種暗含某種至境的圖像顯然有著修道參悟上的意義,加上颯颯風聲,一顆驚悸的心靈只有在徹悟之后才會歸于平靜。
好在有臺階直通山頂。然而這數(shù)不清的臺階實在太陡,幾乎就是直立的,望之悚然!從殘損的程度來看,這無數(shù)的臺階一定有滄桑的歷程。我想,這些臺階就是用自己風雨蕭索的身影將一顆顆執(zhí)著的心和一個云朵的高度聯(lián)系起來的,那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身影就是在手腳并用之后,爬到一個高度,然后在回望里,讓一個信念帶上了一絲超越之后的大氣和平靜。
至少當我氣喘吁吁爬上山頂時,回望一直掛下去的臺階,心靈在驚恐之余滋生的絕對是一種平靜。山頂?shù)故怯性S多大樹,枝繁葉茂,濃蔭匝地。山高風嘯,似乎真實的秋天就在山頂,就在那許多嘩嘩作響的婆娑樹影里。
我們沿著小路,沿著內(nèi)心一陣又一陣的激動快步前行。不一會就來到山尖一座四合院道觀——老君觀。說四合院,那只是從平面規(guī)格上講的,就其占地面積而言,不過100平米多些,建筑也只有兩間。正面是老君殿,和我見到的那些富麗堂皇的廟宇大殿相比,這座建筑顯然是寒磣的,但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也許隱含在時光背后的那種“香煙古廟通靈氣”的悠遠而高古的境界會打動我們。據(jù)傳老君山道觀始建于漢,后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北宋仁宗年間重建時形成較大規(guī)模,一時成為隴上頗負盛名的祈福道場,可惜大部分廟宇毀于戰(zhàn)事兵燹。應該說,這是一段極為輝煌的歷史,就像一個人隱藏在歲月深處的輝煌家譜一樣。只不過這段輝煌的歷程有太多的煙塵,有太多謎一樣讓人莫名費解的內(nèi)容。帶著這樣的情感來看,這座質樸的仿古建筑自然就有了蒼勁而厚重的精神內(nèi)蘊。隨風而起的風鈴聲,悠悠蕩蕩,就像一段深邃的隧道一樣洞穿了一個人艱難的想象。
道觀前方不遠是一條平坦小路,曲折回環(huán)直通一個平臺。我們沿著這條凌于刀背的小路來到那個平臺。平臺僅有十多平米,周圍都是叢草雜樹,就像一圍牢固的護欄,所以雖然身臨絕頂,卻絕沒有爬臺階時的心驚膽戰(zhàn)。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傲然挺立在平臺旁邊的幾棵白皮松。這讓我想起《徐霞客游記》里面的句子:“鼎聳霄漢,膚如凝脂,潔愈傅粉,蟠枝虬曲,綠鬣舞風,昂然玉立半空?!边@是徐霞客描寫白皮松的句子,用在這里倒也十分貼切。
我們站在平臺上,放眼蒼茫,似乎唯老君山獨尊!周圍所有的蒼山都拱衛(wèi)著這座道教名山,帶著無比的虔誠傾聽一個老人穿越時空而發(fā)出的“道沖淵兮”的聲音。我想,也許這座天然的平臺,就是那個騎著青牛遠走函谷的老人靜坐觀化的地方吧?這樣的想象到底有些茫然,但卻有著讓人心靈波瀾不驚的靈魂依靠。斯人何在?但一頁紙上的宏論卻仍如澗底溪流一樣潺潺不絕,恩潤著一棵樹,一棵草,一只鳥,還有一對沉重的腳步。
我們離開平臺,沿原路返回,來到道觀十來米處的一座小房子前。這是僧房。名為僧房,其實就是看廟的香客暫住的地方。周圍樹木攢聚,倒是一處清幽的好去處。恰好有一個簡陋的火爐,爐火正盛,看廟人熱情地邀我們煮茶。在這鐘磬隱隱含禪納道之地圍爐品茗自是有一番情趣的。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痹?jīng)記得讀過這么一首詩,雖然環(huán)境與此大不相同,但我想,小鼎煎茶人的心境大致和我是一樣的,悠然,閑散,大有不與塵俗的味道。
四
柴煙滾滾之中,熏得烏黑的罐罐里溢出了誘人的茶,隨著“滋”的一聲,火焰挾著柴灰渣子一竄老高??磸R人倒很淡定,款款夾過茶罐,替我們一個個倒上茶,就在“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的境界里,他如數(shù)家珍地說起山腳下村子的人為修葺廟宇而付出的艱辛,很多的建筑材料都是他們手拿肩扛一步步運到山頂?shù)摹_@讓我吃驚的同時頗為感佩,別說山有多高,僅就那無數(shù)的階梯已經(jīng)讓一個空手前行的人背生芒刺,何況還要扛東西走臺階!可以想見,他們背上東西,微微吁口氣,然后一步一步結結實實才上那些頗被不堪的臺階時,從目光里涌出的一定是占滿心靈的極度的虔誠,對一個精神世界毫不含糊的信仰。
彤紅的夕陽緩緩穿行在薄薄的魚鱗云層里,這個涌動著心靈真情的句號即將為一個暮秋的白晝畫上完美的圓圈。
穿過單薄的空氣而來的色彩,在泛黃的樹葉之上閃爍。
明凈的天空,幾只山鳥緩緩滑翔。蕭颯的風,一浪又一浪。
對的,在一個秋天,有這么一座突兀卻不傲氣的山,有那么幾只灑脫卻又不隨流的鳥,再加上一個秉茶待客的看廟人,然后圍繞在一兩座廟宇周圍,一幅淡雅而又頗具深意的《參玄圖》便率性而隨意地完成了。
就在那刻,我似乎也一如草芥,瞬間有了和萬物一樣本色而高貴的形容。不過,那只是一種微妙的感覺,說出口反而庸俗了。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wǎng)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