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欧美亚洲国产日韩制服一区|无国产精品视频白浆浪潮|青青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云間漫談】“書香之域”看松江

2019-3-8 09:10  |  作者: 尹 軍  |  來源:人文松江

  2017年4月下發(fā)的《人文松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構(gòu)建“書香之域、書畫之城、文博之府、影視之都”四大目標體系;2018年12月下發(fā)的《加快推進人文松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松江區(qū)“江南文化”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努力挖掘和充分發(fā)揮“民俗民風、名人名作、歷史名勝”三方面資源優(yōu)勢。兩項發(fā)布中的“書香之域”與“名人名作”同頻共振,相輔相成,進而表明書墨飄香是松江在江南文化中所具有的鮮明地方文化特色。自古以來,松江名人多出,著作豐贍,成就了地以人貴、文以書彰的歷史文化面貌。故而感言,一個有書香的城市就是一座好城。

  
  一、松江是一本厚重的書
  
  具有歷史長度和文化厚度的松江,距今七千年左右“岡身”隆起,古海岸線擋住了海水內(nèi)侵,位于岡身以西的今上海地區(qū)的松江、青浦等地最早發(fā)育成陸。距今六千年左右,九峰周邊地區(qū)有了上海先民繁衍生息的薪火相傳,繼崧澤文化后又相續(xù)良渚、廣富林、馬橋文化;其中,廣富林文化是北方移民最早移居、定居今上海地區(qū)的文化脈息。所以,上海歷史文化發(fā)祥地松江,同時是上海移民文化之根。
  


  松江古稱華亭。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東吳名將陸遜因襲荊州之功封華亭侯,鄉(xiāng)名華亭始見史志記載。松江別稱云間,與陸遜之孫陸機胞弟陸云有關(guān)。史載陸云游宦入洛后,與洛陽名士荀隱俱會于晉太常張華府上。陸云,字士龍;荀隱,字鳴鶴。陸云取“云從龍”之意自我介紹說:“云間陸士龍”;荀隱對曰:“日下荀鳴鶴”。當代楹聯(lián)學家認為,陸云與荀隱“勿作常語”之說,為天下第一對文士通名聯(lián)??梢?,云間之別稱,燦然生輝,光耀門庭。

  

  既有吳文化淵源又得越文化血脈的江南松江,古來歸屬不定,直到唐天寶十載(751)始建上海地區(qū)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縣治華亭縣,方改寫了吳淞江以南疆域劃來劃去、歸屬多變的歷史。由唐入宋,含江南文化秀麗溫軟、清美軒瑯的云間文化輝映史河波光,由水名上海浦而來的地方基層行政建置上海鎮(zhèn),在華亭縣的懷抱里茁壯成長,至元代松江府時期,析華亭縣東北五鄉(xiāng)之地設上海縣;隨后是近代崛起的上海城在上海縣的母腹中脫胎而生,民國時期先為上海特別市,后為上海市。在古代的一千一百多年里,無論是唐宋時的華亭縣衙,還是元明清時期的松江府署,其治所均設于今松江老城中。依舊存世的云間第一樓,先為華亭縣衙門樓,后是松江府署譙樓。溯源而論,由唐宋華亭縣、元明清松江府屬華亭縣、民國改易松江縣的今上海市松江區(qū),首先是一本歷史悠久的厚重史書。

  

  松江歷史上名人多出,著作豐贍。新版《松江人物》輯《松江府志》等史書收錄人物生平傳記纂編為上下卷,傳記人物3688位?!端山瓪v史文化概述·文獻篇》載漢末至清初,歷代松江著作人2300余家,著述5600余種。另據(jù)嘉慶《松江府志》記,松江有350余家著述入選《四庫全書總目》。有學者作過初步統(tǒng)計,松江入選之作約占《總目》錄書總量的近3%。此外,1934年版的《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中收錄松江歷代美術(shù)家586人。如果將這個數(shù)字放大10倍,可見中國美術(shù)家每10人中必有1人與松江“沾親帶故”,他們或是松江人,或是寄寓松江的書畫家。乾隆《華亭縣志》卷十四“文苑”,載松江名士何良俊云:“華亭人文之盛,代有作者,游文章之府,發(fā)瑾瑜之光,圍已集成玉海。家有金荃,雖曰地靈,實由人杰?!彼愿醒运山?,地以人貴,文以書彰。
  

  二、松江是一本精彩的書
  
  明清時期,松江有“衣被天下”、“賦稅甲天下”、“天下文章在云間”之譽。也許是讀書尚少之故,筆者未見“天下文章在云間”的原文出處,但見到了幾乎與此語相同的歷史敘述和古賢之說。例如,明末鄉(xiāng)邦文學呈現(xiàn)三大文學流派,即云間派、虞山派、婁東派,其中以云間派稱首?!蛾愖育堅娂で把浴分杏幸韵赂袊@:“稱文章者,必稱兩社;稱兩社者,必稱云間?!彼f的“兩社”,即幾社和復社?!拔膱鼋ü?,夙仰云間;大雅扶輪,群推海上。”(朱鶴齡《愚庵小集》)“天下無論知與不知,詩文一道皆推云間。”(宋徵璧《抱真堂詩稿》)又如陳去病,柳亞子等二十世紀詩人,心怡松江,皆推云間。柳亞子動情地寫道:“平生私淑云間派,除卻湘真便玉樊?!泵鞔山愖育堉小断嬲骈w稿》,拜陳子龍為師的松江夏完淳著有《玉樊堂集》。上述可見,明末清初,開自己生面而崛起的文學流派“云間派”,其文化影響力不僅超出了地域局限,而且成為一個文學時代的“代言”;尤其是“云間派”倡導的閱讀傳統(tǒng)和審美原則,穿越古今,深刻影響后世。

  

  在松江品書香,遠秉“二陸”風華,中繼陳、夏風骨,后續(xù)近當代風采。先說西晉吳郡華亭人陸機、陸云兄弟。他們既是譽滿中華的文壇大家、經(jīng)久相傳的中國故事,又堪稱松江人文始祖。陸機《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fā)展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論;所書《平復帖》,享中華“祖帖”之尊、“墨皇”之貴,是我國存世最早的名家書跡。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僅為兩位文化名人親筆立傳,即西晉陸機,東晉王羲之。這位千古一帝給予陸機以至高評價,謂之“百代文宗,一人而已?!?/div>

  

  溫度永存的云間“二陸”故事,至今溫暖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第十屆全國文代會上的講話中引用陸機《文賦》之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又在《人才對發(fā)展經(jīng)濟的作用不可估量》中講述了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說的是西晉時有個名聲不好、招人嫌的周處,想改過自新,又憂為時已晚,故來訪云間陸云。年少的陸云對年長他許多的周處說:“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周處幡然醒悟,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考說陸云規(guī)勸周處的一番話,或出自《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或有《孟子·萬章》“懦夫有立志”之意??梢娔晟俚年懺?,儒學功底相當深厚。吳春榮先生最近撰文說,習近平同志講這個故事意在說明“人孰無過,朝聞夕改,就是好人”;并說習近平在講這個故事時提到了松江人陸云,稱其為“當時著名學者”。這個故事啟發(fā)我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成長過程中一旦有了過失,需要反思,需要有人教誨,有人幫助。

  

  再說明代松江陳子龍是松江幾社領袖、云間派文學執(zhí)牛耳之巨子,享有“明詩殿軍”之譽。領銜合編并推出《皇明經(jīng)世文編》504卷和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等實學巨著,是陳子龍的貢獻之一,故為我國明末之實學巨擘。云間派后起領袖、松江夏允彝之子夏完淳,是中國晚明詩壇上升起的一顆巨星。他雖然在世僅有十七個春秋,但其大義凜然、慷慨赴死,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留下來的詩文,讓后世看到了一位國內(nèi)外鮮見的集神童、才子、壯士于一身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大哀賦》雖是效仿庾信《哀江南賦》所作,但在至大至剛的英雄人格和思想境界所具有的美學品格方面又勝過一籌;其《獄中上母書》,更是拳拳孝心,字字血淚,忠烈之氣,躍然紙上,故被收入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獻導讀叢書《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歷代文選》中。夏完淳的獄中詩《南冠草》,被郭沫若先生編為優(yōu)秀話劇《南冠草》,用以激勵中華兒女團結(jié)起來,英勇抗擊日寇侵略我中華河山。
  
  在近當代江南文壇上,松江依然書香飄逸。一如清末民初,在柳亞子先生創(chuàng)辦的“南社”中,松江勝出兩大才子,姚鹓雛和朱鴛雛,世稱“松江二雛”。二如史量才接辦《申報》后,羅致了不少松江同邑文人,上海灘上時有“無松不成報”之說。其實,“無松不成報”一說有其形成過程,即晚清上海多家報刊的正副主編、主筆等人中,有不少是在松江府應試的秀才,故有"無松不成報"的淵源所在。三如侯紹裘、朱季恂、沈聯(lián)璧、錢江春等創(chuàng)辦“新松江社”,國內(nèi)多位名人來松江舉辦演講會,松江在新文化運動中又聲名鵲起。四如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一批松江籍文學藝術(shù)家在上海文壇先后崛起,如施蟄存、朱雯、羅洪、趙家璧、徐光曾、何公超、黃文農(nóng)等。五如解放前后成名的有劇作家文牧、書畫家程十發(fā)、音樂教育家桑桐等。六如在外地成名的松籍文化人士有工藝美術(shù)家雷圭元、著名電影導演成蔭等。七如有一批優(yōu)秀著作人活躍于當下的松江文壇上,成書出版者數(shù)量可觀。

  

  三、松江是一本打開的書
  
  陸機《文賦》,打開了一扇文學創(chuàng)作論大門;夏庭芝《青樓集》,打開了一個傳載女藝人故事的中國空間;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打開了一片農(nóng)學天地;陳繼儒《小窗幽記》,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董其昌《畫旨》,打開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宏大境界;陳子龍《湘真閣稿》,打開了一座情感之城;還有黃圖珌的《雷峰塔》,徐朝俊的《自鳴鐘表圖法》,丁佩的《繡譜》,改琦的《紅樓夢圖詠》、王宏翰的《醫(yī)學原始》、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黃文農(nóng)的《文農(nóng)諷刺畫集》,薛丙的《心武殘編·凡例》,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桑桐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夜景》,李傳隆的《中國蝶類圖譜》,顧學裘的《制劑學》等,皆為在某一領域開啟中國先河的著作和成果。

  

  徜徉于當下松江,感受“書香之域”氛圍,從不設圍墻的大學城到松江各地中小學,從佘山腳下書店到設于廣富林景區(qū)里的朵云書院,從泰晤士小鎮(zhèn)上的鐘書閣到思想家咖啡店,從松江圖書館到村居圖書室和農(nóng)家書屋,從藏書于民到閱讀點亮的萬家燈火,從松江一個個人文項目落地有聲到新的人文氣象,如新浜鎮(zhèn)林建、魯新、新浜村等農(nóng)家書屋,新春閱讀,滿屋書香;又如包容創(chuàng)新,廣邀天下有為之士,投資興業(yè),托舉夢想,尤其是G60科創(chuàng)走廊,連動九座城市共襄盛舉,一起譜寫中國夢圓大江南的新時代詩行。由此,松江這本打開的書,又添新的華彩篇章。

  

  最近,區(qū)機構(gòu)改革,文化、旅游合二為一,牽手共唱春暖花開之歌。歌唱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松江,大地綠草茵茵,天空白云悠悠,彌漫著的江南氣息,與人生旅行更是一次好的"修行"同在,一路化作返璞歸真的心靈沉靜。當下,松江十條游線將游客帶入深度游的美好境地,如歷史文化游,時尚休閑游,山水文化游,動感體驗游,影視文化游,鄉(xiāng)村生態(tài)游,上海尋根游,科普修學游,工業(yè)體驗游,宗教文化游等。筆者相信來過松江的“回頭客”不在少數(shù)。理由簡單,松江是“十鹿九回頭”的故土家園,是一本誘人去深讀的書,多來幾回,慢慢品味,就能深刻讀懂松江的書香里的濃濃鄉(xiāng)情,淳淳民風,還有草木深處的美麗與芬芳。

  

  據(jù)悉,松江小昆山“二陸”讀書臺項目今年正在加大推進力度。對此,筆者寄予厚望。因為人文魅力無疑是一個地方最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中華“二陸”讀書臺,對于上海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松江建設“書香之域”均具有里程碑的標志性意義。筆者生活在松江,每每仰望小昆山,就會想到“玉出昆岡”是歷史送給松江的一份文化厚禮,讓我們擁有了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況且,讀書育人,讀書成才,在松江“尚文”傳統(tǒng)中,一直珍視為傳家之寶,立身之本。明代華亭縣廣富林人陸潤玉《富林十景》之三《九峰環(huán)翠》詩云:"層峰勢索紆,中有讀書舍。"隱于東佘山的陳繼儒感嘆:"以琴書代益友,以著述代功業(yè),此亦樂事。"而在傳世的家譜中,孔子的教誨被奉為做人準則載入家訓:貽謀之事,莫如讀書。族中子弟,多一讀書之士,非期其顯揚,欲其知禮義廉恥,庶可綿世澤、振家聲。

  

  曾在小昆山“二陸”讀書臺旁留下摩崖石刻“夕陽在山”四字的蘇東坡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賢之所以努力讀書著述,除求知補拙外,根本在于書能助人修身養(yǎng)性,立志修為,點亮人生之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致遠而行。因為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寶庫,尤其是那些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礦藏,如包容、廉潔、知恥、曠達、感恩、節(jié)物、民本、愛國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換句話說,在放飛中國夢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從書中汲取豐富養(yǎng)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光輝、遠大理想、堅定信念、胸襟豁達的人;一個有知識才華、有專業(yè)技能、能為社會多作貢獻的人;一個有孝心、知感恩,富有家國情懷的人。

  

  話說開去,人的一生,僅僅滿足于一日三餐和有錢過日子是遠遠不夠的,還有一樣“傳家寶”不能淡忘,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雖然今天早已不是科舉時代,不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話了,但有一個道理古今不變,即書不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可以改變?nèi)?,而人則能改變世界。也許,過去讀過的書,可能在許多年以后已不復記憶,但書香如故,因為這些讀過的書已在我們成長的身心、血脈里潛移默化為人與人不同的秉性和氣質(zhì),或正在對我們的人生價值觀包括生活態(tài)度等發(fā)生作用。所以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生命不息,讀書不止。因此,筆者以為,人文松江著力建設“書香之域”,其根本目的在于以文化人??傊?,種好“書香之域”這片萬頃“糧田”,讓精神食糧又見“豐產(chǎn)方”,實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末了說一句,大道終致遠,海闊納百川。從建設“書香之域”的行動中可見松江是一本打開的書,奮進的書,書里有叩問初心的博大情懷,還有成就光榮與夢想的使命擔當。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zhuǎn)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wǎng)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wǎng)微信

上海文藝網(wǎng)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wǎng)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lián)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wǎng)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wǎng)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絡法制和法規(guī)、轉(zhuǎn)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quán)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702005446號